我国不管什么行业都相当擅长低价竞争,打价格战,这一点也是一直为美欧所诟病的,同时也是他们所恐惧的。而且减少供应链对我国的依赖更是出于行业安全、国家安全的考量,这对于美国本土药企难道不是一种保护吗?
这样看下来,用保护换取政治支持也是特朗普的目的之一。那怎么能尽量少得罪制药行业这帮巨头呢?特朗普可能得想办法利用好印度,这不管是对于短期稳住药价和药企成本来说,还是长期稳定供应链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
大家知道,印度仿制药的实力非常剽悍,在这一块他能帮上美国不少忙,而印度的创新药暂时恐怕无法完全取代我国在供应链上的地位。你看看美国大型制药公司的态度就知道了,特朗普要打击我国药品,那些药企很多都老大不乐意。
因为他们一直在购买我国研发的用于治疗癌症、肥胖症、心脏病等疾病的药物的专利。这个问题如果找印度就可以轻松愉快的解决,也就没必要这么担心了。在美国本土新建的药品生产设施即便不计成本,也没办法立马投产,按照白宫此前的说法,可能得有个5~10年才行。
不过,买药的风已经刮到了印度,这就传递出一个重要信号,美国与印度会进一步加强合作,这对于长期趋势就很重要了。7月份,美国生物制药公司艾伯维与印度格伦马克制药的子公司宣布就一款肿瘤和自身免疫疾病药物达成独家授权协议。
而这份协议的意义远不止于此,他很可能给格伦马克甚至给业内其他印度公司带来重大机遇。因为过去这家印度药企给外界留下的负面印象居多,在创新研究方面一直不怎么给力,而这次跟美国巨头的合作无疑是一种高度认可,所以当时在这个消息的刺激下,格伦马克的股价创下了新高。
而且这对于印度制药行业整体也是一种形象的扭转和提升。你看,以艾博为为例,美国药企不光是买我国药品,他还在着手买印度药。美印在医药领域密切联系,全球格局可能也会随之转变。放在美国打压我国的背景下看,印度最有可能成为潜在受益者。
而且,特朗普也有意向印度抛出橄榄枝修复关系。9月17号,据多家媒体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当地时间9月16号致电印度总理莫迪,提前一天祝贺其75岁生日,明显是向印度表达缓和关系的信号。可以想见,印度也会半推半就,接下来美印双方将很快就贸易协议取得进展。
毕竟与印度关系闹僵,特朗普遭到国内的猛烈批评,他也承受着巨大压力。特朗普现在不得不在意自己在国内的支持率,所以特朗普必须基于民意去做决策。首先关于具体怎么限制我国药品,同时把对美国本土企业的伤害降低。目前美国内部也还在吵架,可能一时半会也吵不完。
那吵不出个所以然,可能计划就会推迟,这么拖着拖着就拖到中期选举之后才落地了,那就正好减轻对选票的影响,药价增长了。特朗普也很容易找到说辞,比如把锅甩给我国,说是我国造成了贸易不公平,他只能出手反击,是出于保护本土企业和行业。
这样一通巴拉巴拉,就把打压造成药价上涨掩盖在民族主义的宏大蓄势之下了。那样的话,我国相关企业就显得比较被动了。特朗普新的打击措施如果落地,我国创新药甚至将不得不面对重大转折。原本,出海是打开国际市场、提高品牌知名度和价值的重要途径,有了更多的收益,才能维持烧钱的研发。
现在出海的路要断掉了,会直接波及相关收益,进而对药企的研发形成阻力,产业升级甚至要面临停滞风险。除此之外,我国还可能间接受到牵连。我国一直是印度和欧洲等世界主要药品生产国、最重要的原材料供应国。
而接下来,药品可能成为特朗普在关税战中讨价还价的一个重要抓手,他还可能对其他国家以此相要挟,比如威胁印度。据报道,2024~2025财年,印度对美国出口的药品金额占印度药品出口总额的1/3以上。
这可能导致相关国家对我国原材料的需求下降。这种大趋势的变化投射到资本市场上,无疑将对中美相关企业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
虽然目前美国要对我们中国药品实施严格限制这个事儿还没有落实,但政治姿态显然已经摆出来了,这背后传达出来的意义是非同凡响的。那我们在分析相关企业股价的时候,就得把这个因素考虑进去了。
首先,按照草案里面的说法,将阻止制药商依赖中国患者的临床试验数据,要求这些结果接受FDA更严格的审查,并征收更高的监管费用。简单说,其实就是中国制要想要想通过美国药监局的审查,障碍比之前更多了,而这对于我国创新药企业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这里面最直接的一个逻辑就是,很多创新药企业之所以敢这么大力度投入巨额资金进行研发,除了政策面上的支持,很重要的一个动力就是他们对于打开欧美市场是抱有巨大幻想的。有数据就显示,今年上半年,同花顺创新药概念板块中127家企业研发费用同比实现增长,相当一部分企业的研费用同比增幅都超过20%。
毕竟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医药市场,那你说这些创新药企怎么能不眼红?并且要知道,美国FDA标准更高,审批更严格,一旦获得FDA的批准,那获得其他国际市场的批准也就更容易些,企业国际知名度也就上来了。最重要的是能产生实际收益,你像欧盟和日本,创新药的市场均价都可以达到中国市场的5~6倍。
美国就更不用说了,那之前大笔投出去的成本不就更容易被收回来了吗?但如果之后这个路被堵住,那你说相关企业还有这么大动力去搞研发吗?这不仅会重创创新药企业的研发热情,更关键的是会直接影响创新药企业的收益,相关企业的股价大跌也是必然的。
所以市场表现也是相当真实了。在纽约时报发文之后,9月11号上午A股以及港股市场开盘后,多只医药股都出现大幅下跌。
其中,像是创新药龙头之一的百济、神州以及恒瑞医药,A股和港股股价跌幅一度超过4%。其实对于我们的创新药企业来说,美国那边的出手或许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罢了,国内创新药似乎已经出现重度泡沫了,是相当脆弱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是绝对不能低估这根稻草的杀伤力的。
最直接的一个表现就是今年急剧膨胀的港股通创新药ETF从9月2号起截止9月9号,份额几乎没有增加,恒生生物科技指数9月9号成交额急剧萎缩,9月10号成交额更是跌破200亿,创下8月4号以来的新低。
这其实就表明资金流入创新药已经非常谨慎了,毕竟热潮之下,泡沫的产生是在所难免的,一旦业内逐渐意识到潜在风险时,退潮就已经悄然来临了。